经济生活第一单元叫生活与消费,那我们消费什么呢?用什么消费呢?这就是我们第一课要讲的内容——商品和钱币。商品这一块只要知道商品的寄义和基本属性即可,关键在明白,不用做过多深究,最多就是一道选择题。用于交流的劳动产物,寥寥几个字,但寄义富厚。农民自己种的菜自己吃而不是拿到市场上去卖,这就不是商品。
某同学过生日,你送他的礼物就不是商品。放假回家,妈妈做的一盘红烧肉就不是商品,因为它们都没有用于交流。那有同学问,礼物不是买来的吗,又不是自己做的。肉不是买来的吗,猪又不是自己养的。
有原理,但我们要分阶段来看,在买礼物买猪肉时它们确实是商品,但在送礼物在吃肉时它们又不是商品,因为这个阶段它们又没有用于交流。再好比疫情期间捐赠的物资也不是商品。第二,还要看到劳动产物四个字。自然界当中原来就有的好比说氧气好比说荒山就不是商品。
但如果经由人工加工、制造、提纯医院氧气瓶里的氧气就是商品了。把荒山围起来,盖个亭子、修个栈道、搞个售票处,那就是景区就是商品了。大自然中的水不是商品,但经由人工搬运后就是商品了,另有点甜哦!明白商品寄义要抓住本质,商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服务。基本属性也比力好明白,使用价值就是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,不管这种需要是什么需要。
好比牛奶可以喝也可以洗澡,可以解渴可以吸收营养也可以美白。买衣服可以为了保暖遮羞,也可以为了炫耀。
饮料瓶对我来说没用,对于收废品的人来说是有用的是有使用价值的。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异的人类劳动。不管是做鞋子的还是做衣服的,它们的使用价值差别,但同样泯灭了人类劳动,这个劳动是没有差异的。以前老课本还讲自然属性、社会属性,现在不提了,相识一下即可。
钱币的发生历程一带而过,只要知道钱币不是一开始就有的,而是商品交流生长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可。这里要抓住钱币的本质——一般等价物。什么是一般等价物?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,可以体现和权衡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巨细的。
钱币是商品,但又不是一般商品,它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。这里经常考纪念币问题,纪念币既然是法定钱币就具有钱币的一切职能,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。钱币的基本职能主要抓住三个,价值尺度、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。什么标价啦价钱啦值几多钱啦都是价值尺度。
买卖啊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啊都是流通手段。一旦买卖泛起时间和空间的分散,好比赊销赊购、利息、地租房租、人为、税款等都是支付手段。在做选择题时千万要细心,不要一看到支付两个字就认为是支付手段。
纸币的寄义和发生、优点相识即可,重点在刊行纪律和通胀通缩。刊行纪律学会盘算即可,但这两年全国卷一考盘算的不多。
通胀通缩知道发生的原因、体现即可,至于治理措施还要联合后面的宏观调控等知识一并思量。第一框内容是重点,第二框除了外汇和汇率外都不是重点。
两种结算方式和常用的信用工具相识即可,高考险些没有考过。外汇的寄义,汇率的寄义高考不会考的,高考要考也是考汇率的表现,如何判断升值贬值,以及升值贬值的影响,汇率的盘算考的也少了。
总结一下第一课的重点是商品的寄义及基本属性,钱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,纸币里的流通纪律和通胀通缩,汇率的表现及升值贬值的判断及影响。第一课基本上考选择题,明白即可。